台灣高等教育的現状如何?
台灣大學稳居台灣高校排行榜榜首。圖為台大的意味——怀念傅斯年校长的傅钟和椰子树,有“聞声惕厉”、“十年树木、百年树人”之意。陈晓星摄“台灣适龄青年在高校的就學率达七成,全世界领先。”初听如许的表述,記者也“公道”想象為這是教诲的前進。且慢!再看校园產生的真實一幕:學生因成就操行皆分歧格被教員“劝退”,成果,被叫去训话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員,由于少一個學生就象征着少10万元(新台币,下同)的膏火。教員敢“劝退”學生?太不懂事了!哄都来不及呢!
荒诞事皆有實际因。20年来台灣诞生率下行,大學创辦数却上扬,一上一下間大學招生難。“少子化打击高教”喊了很多多少年了,但2016年真碰着“大限”:少了5.5万生源,象征着二三十所小型大學“空校”;台灣教诲主管部分一向喊公立“并校”、私立“退场”,2016年也见了“真章”,1月4日,以醫科為主的公立阳明大學大會堂,校长亲身上阵向全校師生阐明与新竹“交通大學”并校……
并校幸運飛艇,不容易 關門更難
大師都爱锦上添花不喜省吃俭用,并校必定會引發風浪。1月4日,阳明大學的學外行持“缓議合校備忘录”、“严明回绝黑箱”等口号抗議“并校”。他們向記者表达的不满很详细:“一個校园在台北,一個校园在新竹,怎样上课?”“怎样并咱們甚麼都不日本益智玩具,领會,當初我報考的是阳明,不是并校。”阳明大黉舍长梁赓义暖和暗示會以投票方法领會學生設法,并由校務會會商并校事宜。
可是,台教诲主管部分已画出红线,公立黉舍复活注册率不足八成即依比例缩减预算。是以,梁校长說:“大師都在尽力往前走,阳明不克不及只是原地踏步。”校方說服學生的来由是,阳明的醫科連系交大的信息、光電、機電等科系,學生可顺應长途醫疗、生物科技的成长,對未来就業有帮忙。厥後,記者從阳明大學获知,并校方案未获經由過程。
今朝,台灣公立高校已完成并校的有:嘉义技能學院和師范學院归并為嘉义大學、东華大學和花莲教诲大學归并為东華大學、台中技能學院和台中护專归并為台中科技大學、台北市立教诲大學和體育學院归并為台北市立大學……
公校并校不容易,而私校關門更難,固然主管部分已出台私校倒闭的详细条目,但所有接管記者采访的私校都暗示“招生环境杰出,没有停辦之虞”。真好假好?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。
文凭贬值 高教失容
如许的校瑜珈襪,园情况還會激發另外一個恶果——優异西席出走。私立的往公立走,公立的往香港、澳門和新加坡走。一名接管采访的大學生家长說:“咱們年青的時辰,高档教诲可以扭轉运气和讓分歧阶级活動起来,如今一些贫苦家庭的孩子,貸款念大學,學不到工具,结業背面着几十万元的债務找不到好事情,没法改良本身及家庭的糊口。真是可怜!”
很多私立高校的西席肩负“找學生”的重担,出格是到部落里找學生来注册,會拿到更多的补贴款。最多见的是到技、职校拉人来“專升本”。師道至此,又何止是學生可怜?
并不是記者的察看太灰心,台灣教诲部分颁布客岁秋天复活入學环境,全台158所高校、3000個科系中,有3所黉舍、4個科系零入學,67個科系复活注册率低于招生名額三成。别說私校,台灣大學有4個博士班都没招到學生。而本年在呈現生源大断层的环境下,招生环境只能更恶化。對此,教诲主管官員吴思華几回再三說,到2021年前,台灣的高校必定要砍掉1/3,若是不禁156所减到100所,“将會是高档@教%a1sW9%诲足浴包,大劫%PB1VN%難@”,由于當時生源會再少7万人。
政策失當 後人遭殃
如今,台灣還在争辩是不是要广泛削减招生名額“共體時艰”,是不是给了公立排名靠前的大學太多预算,是不是疏忽了對小型黉舍的补贴等等,但少有對泉源政策的檢讨之声。复活兒每一年都有详细到個淡紋面膜,位数的数字,就算没念過书都算得出10年20年後符合的高校范围。1997年台灣复活兒32万人,1998年就削减到27万人,2000年只有16万人,但2000年却有60所职、技黉舍升格為大學!這類失當的政策给當下的高校带来“劫難”,不管并校仍是倒闭,城市支出新的社會本錢与價格。吴思華暗示,将来5年台灣的公立大學要并掉8所,并校预算每一年要15亿元。
失當政策發生的布景是政策買票和洽大喜功的生理。两蒋期間,台灣的高校招生很是严酷,登科率只占應届结業生的三成摆布。一名大學副校长說:“這在那時是公道的。一個社會固然必要牛顿,但也必要瓦特,瓦特是大都,他們在职、技黉舍中進修一技之长。若是讓所有學生都去大學當牛顿,成果瓦特變‘笨牛’。”可是,台灣社會持久以上大學為荣,大學扩招是家长、學生、黉舍皆大欢樂之事。出于奉迎選民和营建政绩的算计運彩場中,,以後的带领人不卖力任地罢休高校大成长。1997年,李登辉履行“增长高中和大學扩招”政策,陈水扁期間又加码“一县一大學”,以容许技、职黉舍升格而换取選票,同時刺激全部社會的虚荣心和優胜感,预刷“黄金期間”的盈利,無论如许的高档教诲是不是合适台灣的久长长處。
當缝隙呈現,在選票的压力下,人人仍是伪装天子穿戴新衣。直抵家长、學生乃至黉舍同样成為受害者,人材、高薪、教诲財產的好梦碎了一地,辦理部分才“回應民意”整理残局。只是,几多社會資本付之流水?又误了几多人家的後辈?
教诲是百年大计,也會是百年危险,教诲政策至為關頭。面前的台灣高校“大限”,值得沉思。
(本報台北1月10日電)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