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發表於 2021-9-14 16:23:02

台灣能否打開市場大門?

有很多島內官員認為,隨著台灣第三方付出“專法”(《電子付出機構辦理條例》)的实施,2016年會是台灣“電子付出”元年。島內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看好電子付出發展潛力,積極與各方互助,試圖把握最大的商機。但直至今朝,拿到電子付出許可執照的3家業者,至今沒人敢開業!這是怎麼回事呢?

  后進大陸十余年

1月2日舉行的第二場“總統”候選人辯論會上,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抨擊藍綠兩黨,說因為他們執政時推广電子付出不力,導致現在台灣第三方付出后進大陸十余年。差距真有這麼大嗎?讓我們來算算。

2003年10月,淘寶網初次推出付出寶服務,標志著大陸第三方付出的起步。現在,在大陸,充話費、買彩票、交水電費、訂飛機票、看電影均可以用付出寶或微信,乃至街上的攤販均可以直接掃二維碼結賬,電子付出已深刻大陸平常糊口的各個方面。

再看台灣,2015年5月才開始實施《電子付出機構辦理條例》,同年8月才由台灣“金融監督辦理委員會”頒發出6張電子付出機構許可証,算是讓電子付出終於上線。台灣以前一向風行的是線下付出,大要的用戶體驗是,你網上下了個單,然后商家給你一個付款碼或賬戶,你去線下的便當店或銀行ATM機上轉賬付款。這一比較,兩岸可不是有十余年差距麼?

現在,台灣好不易買通第三方付出的“任督二脈”,卻是境外市場先行,當地機構仿佛“被晾在一邊”。去年末的“雙十二”,付出寶在台灣開通“手機掃碼付出”,騰訊旗下的財付通也登台搶客。據台媒估計,陸客喜愛的“跨境O2O(Online to Offline,線上到線下)”消費模式,一年約含600億元新台幣的商機。

付出寶等的庞大乐成,引發了台灣電子付出業者的關注。台灣業界開始仿照清潔手套,學習大陸同業,這彻底顛覆了兩岸經貿交换發展30多年來的既有模式和習慣,由此也激發了島內業者的奮起直追。

  法律雖開障礙多

但是為何已經拿到營業許可的歐付寶、樂嘉義外送茶,點、智付寶3家公司,至今還不開業呢?業界認為,還是障礙太多。

很多業者暗示,雖然今朝法律已經開放,但實際上還有兩大障礙,令他們望之卻步。一是買賣雙方必須是统一家電子付出機構的會員﹔二是儲值需用現金,無法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賬號。

“這太分歧理了!假設我要在某家網絡平台購物,除是平台會員,還要成為智付寶、歐付寶或樂點會員才能刷卡,消費者要成為多個會員,這是否是太麻煩了?”有電子付出業者指出。

此外,業者也抨擊,“金管會”高喊要減少民眾利用現金比例,卻不许用戶從銀行賬戶把錢轉入電子虛擬賬號儲值。相較大陸的付出寶可通過各家銀行網絡系統直接把錢轉入,台灣的電子付出賬號儲值必須經由ATM轉賬或是到便當商铺繳費,無法一氣呵成在網絡上完成。

由於對第三方付出產業態度守旧,前“金管會主委”陳裕璋是以下台。現任“主委”曾銘宗上台后,幾經挫折,終於把《電子付出機構辦理條例》推上路,原第止痛藥膏,三方付出業者如歐付寶、樂點、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,相繼拿到營業許可。台灣官員都高調期許本年是“電子付出元年”,諷刺的是,3家業者現在卻沒人敢開業。第三方付出業者尽力爭到一部專法,現況竟是退回原點。以是才有業者感伤,傳統的銀行業太強勢,不愿把蛋糕讓給科技業。

  迎頭趕上有難度

那麼,台灣的電子付出,降血脂藥,還有可能追上潮水嗎?有專家認為,懸。

起首,台灣有相對成熟的信誉卡付出環境,民眾習慣了刷信誉卡,是以現在還沒養成第三方付出的消費習慣。其次,台灣市場被眾多國際第三方付出包圍著,好比美國ebay的PayPal,蘋果公司的Apple Pay,韓國互聯網集團NHN的Line Pay,這些都會進一步擠壓台灣本身的第三方付出空間。再加之“金管會”並不創新的發展觀念,远景不容樂觀。

中國社會科學钻研院台灣钻研所钻研員胡石青@阐%2DQ妹妹%發@說,兩岸電子付出之以是构成如斯大的差距,與島內社會的守旧自閉心態有直接關系。在現在的島內社會氛圍下,台灣有關部門從規劃法條時就以防弊為優先,無視現代服務業超出創新的客觀请求。而大陸付出寶能夠上路,得益於主管部門罢休鬆綁,更得益於大陸堅持鼎新開放的社會氛圍。

一步慢,步步慢。后進的第三方付出,還將拖慢台灣其他行業向電子商務轉型的進度。好比,大陸住民有打車、叫外賣等當地需求,功效會立馬被集成到付出寶、財付通裡,但是台灣人有當地需求,功效可以立馬集成到境外第三方付出公司手裡嗎?

不過,也有人持樂觀態度。台灣藍新科技總經理詹聖生說,台灣在線網購市場已有信誉卡、網絡ATM付款及超商付款取貨等管道,第三方付出真正龐大的商機,應來自O2O市場,還有還没有開放的金融業務(即透過儲值賬戶買保險、基金)。許多市場比方大陸,都與金融業務連結,才進一步發展茁壯。台灣還有迎頭趕上的機會,不過,首需降服的最大障礙,還是社會上的守旧自閉心態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台灣能否打開市場大門?